痛经仅仅是宫寒吗,“冰火两重天”的痛经又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 宗 惠

  男人说,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懂的生物,她们时而热情似火,时而冷若冰霜,让人捉摸不透,不知所措。其实,不只是男人不懂女人,有时候医生也难懂女人。在妇科医生眼中,很多女性患者也是虚实寒热错杂,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的。

  今天我们以妇科最常见的疾病痛经为例,来剖析一下女性的机体内是如何“热情”与“冷酷”并存的,我们又要如何应对呢?

  一提到痛经,很多女性朋友就自然地想到了“宫寒”两个字。没错,临床上痛经确实以寒凝血瘀或寒湿凝滞证最常见,表现为经期小腹疼痛伴有小腹部发凉,喝红糖水或者热水袋敷小腹部可稍有缓解,经血量偏少,颜色偏暗,有小血块,严重的也可伴有全身出冷汗,手脚发凉。不少患者平时手脚就常常冰凉或腰背以下发凉,甚至是在夏天。这类患者就属于我们平时常说的“宫寒”了,也就是冲任气血被寒邪凝滞所造成的。

  但是宫寒的患者并不一定全身都表现为寒象。不少患者同时会有面部起痤疮,经前明显加重,或者平素易起口疮、易牙痛、常有口气、上半身燥热出汗等等肺胃有热的表现。有的患者这种上热下寒的特点非常突出,因此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面对这样的寒热错杂,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如果针对宫寒运用辛温或燥热的药物,恐怕加重肺胃的热;如果针对上部的热运用寒凉的药物,又恐怕加重冲任气血的瘀滞,看似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然而中医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对纷繁复杂的证候,总能见招拆招,治法变幻多端,组方配伍巧妙。病有寒热错杂,方自有寒热并用。这里,笔者介绍两首针对寒热错杂且常可用于痛经的经方。

  一首是被古人誉为调经祖方的温经汤(《金匮要略》):吴茱萸9g,当归6g,川芎6g,芍药6g、党参6g、桂枝6g、阿胶6g、生姜6g、牡丹皮6g、半夏、麦门冬12g、甘草6g。全方温、清、补、消并用,最适用于寒热虚实错杂而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的病症,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等,尤其对于痛经疗效非常显著。

  另一首是大名鼎鼎的治疗厥阴病的乌梅丸(《伤寒论》):乌梅6g,炮附子9~15g,干姜5g,桂枝9g,细辛3g,川椒6g,党参12g,当归12g,黄连9g,黄柏6g。本方清上温下,笔者临床上运用本方治疗上热下寒的痛经,并可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患者,常可收奇效。

  当然,根据患者寒热错杂的不同情况,药物可适当调整,剂量也可适当加减。、

  本文旨在科普并供同行参考。患者用药应听从专业医师的指导。

  (作者宗惠,中医妇科学博士,山西中医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出诊地点: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