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名医任顺平:“仁心”专注患者肠胃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张珍

  见到任顺平,是在近日的一个午后,由于上午出门诊看了太多病人,导致他的工作时间不得不推延至近下午一点钟,没有来得及休息的任顺平,在见到记者时神情稍有倦意,不过,当提及中医和他的专业,他立刻滔滔不绝起来。

  在他略显简单的办公室内,显眼地挂了一张出诊时间表,下方用黑体字标明了他的固定电话、邮箱号码,甚至还有手机号码,“有的患者有急症需要电话咨询,有电话可能方便一点。”任顺平笑着向记者解释。在他身上有着明显的年代印记,语句没有太多修饰,毛主席语录张口就来。他是一个视“认真”为生命的人,“仁心”则已成为他融入血液的品质特征。他告诉记者,做中医,做到自己心中的尽善尽美就好,不需要过于华丽……

  个人简介

  任顺平,男,1959年9月生,太原人。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科主任。国家级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97年至2000年:参加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习班学习,获硕士学位。1994年至今: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科主任。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兼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委员会委员等。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目前承担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5项,包括“评价中药从脾论治功能性腹泻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辨证论治联合散剂干预慢性胃炎伴糜烂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等。

  主要学术著作:《肠乐一号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健脾调肝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从肝论治食管胃肠病》

  机缘巧合踏上从医之路

  提及任顺平的从医之路,用他的话说,纯属机缘巧合。不同于很多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中医专家,高中毕业前的任顺平对医学没有任何概念,甚至根本分不清中医和西医的区别。1976年,在父亲的支持下,初中毕业后的任顺平,并没有像同在太原市的同龄人那样参与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而是很幸运地读上了高中。1978年,高中毕业的他参加高考,而这次高考也成为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一次最重要的考验。任顺平的志向原本是地质勘探、石油专业。不过,就在他即将高中毕业时,他的父亲因为肠胃疾病,住进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脾胃病科。看着受病痛折磨的父亲,任顺平一有机会就向医生请教,自己也会找来相关的医学书籍研读。高考报志愿时,山西正好计划创办第一届中医本科班,得知消息,父亲告诉儿子,家里多少年没有一个当医生的,干医生这一行就挺好,既能治病救人,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也省得找别人了。

  就这样,任顺平报考了医学专业,并且顺利地成为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一班的一员,选择了中医脾胃病(即消化科)方向刻苦攻读时至今日,他提及当年的选择仍是满满的感恩和庆幸。由于是山西的第一届中医类本科班,任顺平和他的同学很幸运地有了全省医学类专业最好的老师,至今,他的多数同学仍是全省中医界的中流砥柱。

  因此,尽管没有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倔强的任顺平仍旧坚定了信心——既然学了中医,就一定要做个好中医。由于父亲当时被诊断为结肠炎,“结肠炎”这个词成为任顺平大学四年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医学术语,他时时处处都留意着与结肠炎有关的医学资料,并不断查阅与消化相关的书籍。“不要看这样一个简单的术语,其实,在医学术语中,它前面的定语很多,全称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因此,治疗难度可想而知。”最终,任顺平通过自己的努力治好了父亲的病。

  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后,任顺平被分配至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与如今同样为名中医的师兄冯五金一起,师从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王碧辉教授,得其真传。王碧辉教授调往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后,冯五金和任顺平渐渐成长为省内中医脾胃病学术方面的领军人物。1988年6月,任顺平被调往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又师从李济春教授(后任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国务院特贴专家),学习李氏祖传的“乾坤针法”,通过“针药结合”辩证论治脾胃病。如今,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已经让任顺平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精益求精探索祛病良方

  由于此前在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跟随王碧辉做了5年科研,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任顺平对中医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超乎常人,“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不就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成果吗?目前,中国真正在自然科学界获得的诺贝尔奖就是中医药,这也是一代人耗尽精力所得的科研成果。”

  事实上,早在1994年,任顺平的《健脾调肝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42例》已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初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其英文版被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的医学文摘杂志所收录)崭露头角。直至今天,其在医学界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觎。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即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因此,脾胃是“后天之本”,也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而任顺平的父亲被诊断的结肠炎,其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但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表现,病程长且易复发。祖国医学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记载,但依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久痢”“肠僻”“泄泻”“便血”等范畴。其病机以湿热下注、瘀血阻络、脾虚湿盛及脾肾阳虚等为代表。本病为当今医学界公认难题。

  任顺平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深入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创新性地提出“从疮疡论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治疗中整体辨证,局部对症,内外相合,分期施治,采取清热燥湿祛瘀、益气健脾活血及化湿敛疮生肌、清热解毒排脓之法,将“消、托、补”融入并贯穿始终,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而由于有着缜密的科研逻辑,任顺平治病也更“讲究”,在他看来,医生对专业一定要“精益求精”。比如,对于中药保留灌肠的具体操作方法,为了患者保留药物时间更长,他就指出须掌握“四度”,即温度、量度、速度和深度。首先是温度,37℃到38℃为最适宜的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对局部肠黏膜造成物理性的刺激与损伤,不利于药物作用的发挥;其次是量度,根据不同患者病变范围差异,适当调整,一般为100—150ml/次;速度以25—30ml/min的速度滴注;最后是深度,保留药物灌肠的吸收与肠腔弥散面积、扩散系数、接触时间等有关。

  中医思想的精髓之一就是“整体思维”。任顺平认为,食管胃肠疾病属中医脾胃病范围,但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调理肝功能治疗食管胃肠病,常可收到满意效果,如今,他在治疗梅核气、返流性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症方面,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

  不忘初心追求尽善尽美

  如今的任顺平,时刻都谨记着父亲的教导,“做医生要耐心,对病人一定要好。”因此,从医数十载,他始终都未忘初心,而且一直希望自己做得完美。

  每到他的出诊时间,只要有患者前去要求加号,他便会豪爽地同意。他告诉记者,自己不忍心拒绝别人,“很多来加号的患者,都是大老远赶过来导致无法排上号的,不少都来自于偏远的农村地区,有的人甚至会因为错过排号需要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等上好几天才能看上病。不希望因为我的一句简单的拒绝,让他们那么辛苦,为他们增加很多无谓的花销。”

  目前,任顺平在工作中的角色其实不只是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他同样是一位硕士生导师,一位科研工作者。他是这家医院消化科的初创者,他的科室从最初的十余个床位扩大到如今的六十余个床位,科室医生从最初的两三人扩充到如今的十余人,他的科室目前是这家医院唯一的国家重点专科。在他的日程表中,每天除了出门诊、做手术、查房,还要随时跟自己所带的学生沟通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说不苦不累是假的。不过,苦中有甜,苦中有乐,做医生,不能将所有的事情当作是自己的负担,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其中容不得半点马虎!最好的状态就是,做医生时不要耽误自己的病人;做老师时,不要耽误自己的学生;做科研时,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任顺平坦言,能得到同行认可、看到病人的微笑、看到学生的成果,自己就觉得很幸福。

  提及中西医结合,他告诉记者,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很多,但就目前而言,中西医在临床的结合实际上仅仅谈得上是中西医配合,主要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上对疾病的认识、诊察、治疗大相径庭。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即理论体系的结合,现阶段还很难。“中医是一种哲学医学,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有些地方目前还处于‘黑箱’,需要借助一些现代的医学手段使其越来越透明。其实,现在的一些医学检测手段并非仅仅是西医的专利,不管是X光,还是CT,抑或是其它的检测设备,都是中医打开‘黑箱’的一把钥匙。因此,一定要借助现代的科学发展手段来促进中医的发展。”他告诉记者,中医理论上的认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能逐渐被西医验证,但不能用西医的标准看待中医,中医需要有自己独立的评价体系。

  而如今的任顺平,一直都在践行自己的话,对于学生,任顺平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作为医学工作者,一定不能虚度此生,即便是每个人都在有限的生命中将医学工作向前推动一点,对于整个人类都是了不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