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报: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刘竺华 做良医是毕生追求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青年报     作者:孙茹 程锐

  刘竺华,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消化系统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内科杂症。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第二批中青年中医临床领军人才,现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心身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做一名好医生是我毕生的追求。”刘竺华这样表达对医学的热爱,并用裘法祖的一句名言解释道:“技如仙心如佛。”一名医生只有心里有仁慈之心,才可能钻研业务,才可能关爱患者,才可能医术出众。

  不断学习

  刘竺华从小就非常羡慕医生,觉得从医是一份非常神圣的工作。毕业后,她如愿以偿考取了山西中医学院,成为一名医学生。初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药方剂,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贵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理论,她便惊觉了中医之美、中医之博大精深,从此沉迷其中。

  初上临床的景象,刘竺华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她运用“四逆散”三剂就治愈一名腹痛的患者,这对于刚刚从医的她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此后,历经10年临床实践,她深刻体会到医学之路是一条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道路。为了夯实自己的医学基础、提高临床效果、减轻和消除患者痛苦,她于2003年考取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那3年的艰苦学习,对她以后的工作影响很大。“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创新的科研意识,始终指导着我的临床和教学科研工作。”

  毕业后,她又前往北京中医院脾胃病科进修,跟从全国名老中医李乾构、董子亮学习;此后,考取山西省第二批中青年中医临床领军人才,师从全国名医姜良铎。跟随老师学习期间,刘竺华认真总结传承了他们的经验,博采众方,勤求古训。

  形成风格

  在学习老师优秀医术的基础上,刘竺华不断总结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用药风格。比如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腹泻,她提出,该病除了要从常规的健脾补肾调肝着手外,还可以从寒热错杂入手诊治。

  她指出,现在寒热夹杂的患者越来越多见,年轻人常过食辛辣、油煎、烧烤等,导致体内有湿热,壅塞肠道,加之经常熬夜,暗耗肾精,致肾阳亏虚;中老年腹泻患者,脾肾渐亏,气虚阳衰,属虚寒体质;湿浊之邪郁久化热,亦属多见寒热错杂之症。虽然中医博大精深,但刘竺华认为医学依旧是有局限性的,医生不可能治好每一位患者,但治愈越来越多的患者,帮助患者、安慰患者、解除患者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则是医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责任。

  曾有一位年轻的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吐血时充满了恐惧,刘竺华一边为患者积极救治,一边给予安慰,直到其转危为安,顺利出院。患者出院时,她还主动让患者添加了她的微信号,以便其咨询病情。

  藉此,刘竺华温馨提醒:如今,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现在正是冬季,是一年四季进补的最好时机,大家可以吃膏方,健脾补肾,缓补慢调,激发机体的正气,强健身体,防病治病。

  医患和谐  良言暖心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大学老师曾给予的教导。为此,刘竺华从医20余载,见证了多少苦难病痛、悲欢离合,总不忘初心。

  谈到医患关系,她表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患者本身受疾病折磨已经很痛苦了,有的患者甚至合并有焦虑抑郁,医生的一言一行对其心理都会有诱导作用。所以在看病过程中,她一向注意自己的言行,总是和蔼、亲切、耐心地解释,帮助患者,安慰患者,让患者充满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信念。

  去年,她接诊了一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女性患者。患者对疾病充满恐惧,深怕将来会得胃癌,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觉得自己浑身都有毛病,并时不时上网搜索,越搜索越担忧。刘竺华接诊后,首先耐心向其做了解释,用言语消除对方的恐惧情绪;随后精心制定了医疗方案。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对于患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医疗技术,更要重视医患和谐。”刘竺华说道。

  惠民实例  下乡义诊

  随着医联体的成立,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始频繁开展下乡义诊活动,同时,对口支援岚县中医院。刘竺华所在的脾胃病科积极响应院内组织,多次下乡义诊,深受岚县中医院和当地群众的欢迎。

  在岚县,刘竺华常与当地医生进行病例讨论,久而久之,帮其提高了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强化农民卫生保健意识,使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疾病检查、预防疾病;对于危急重症,也能及时转诊,群众反响热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住院患者,我们力争全部使用新农合范围内的药物,让患者敢来医院看病,也能看得起病。”

  谈到下乡义诊,刘竺华认为非常有必要:“我们抽出时间走到乡下,患者就不用千里奔波到处求医问药,同时也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事实上,不仅乡下群众,就连医院附近的村民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医院周围城中村比较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附近农民的保健意识、看病意识相比以前都提高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