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 养生保健为您健康加倍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内综科 杨丽芳

  秋冬交替之时,自然界气候由热转凉,是阳气潜藏,阴气盛长,万物成熟的重要时期。 11月7日是“立冬”节气,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虽然南北气温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冬意”不浓,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仍应该顺应自然,适当调整生活习惯。立冬后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建议早睡晚起,饮食上多吃滋阴的食物,可以开始适当进补。

  此时,该如何保健养生呢?

  以心为主。清代兰陵堂《格言》有云:“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却病法;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却病法。”这里强调养心是养生的根本。现代养生理论也认为:心宽则体胖,心静则身健,心平则气顺,心正则行端。善于调整情绪,使自己总是持有乐观愉快的心态,是养心保健的最好方法。

  知“足”常乐。“养树护根,养人护脚”,养好脚,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睡前洗脚,胜吃补药。热水洗脚对脚掌是一种良性刺激,能够活跃末梢神经,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保持双脚的柔软。另外,人的五脏六腑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洗完脚后经常进行脚部按摩,就会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功效。

  食之有 “理”。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寒冷,饮食宜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可多食些梨、西红柿、柑桔、葡萄、大枣、萝卜、芝麻、莲子、银耳、蜂蜜、红豆等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蔬菜、水果。另外,要注意补充水份,每日不少于2000毫升~3000毫升。

  进入冬天,为增加御寒能力,日常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含糖和脂肪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但要注意秋冬时节食欲增加、饮食过量、运动减少、热能消耗量少而容易导致肥胖,需要多食低热量食品。同时注意不要过量进补,以免加害身体。

  动之有“度”。秋冬交替之际,天高气爽,温度适宜,此时进行适当锻炼有利于舒展筋骨,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如果盲目锻炼,不仅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相反会使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早上起床后,别立即到户外去活动,要给身体适应温度变化的时间。运动后要多喝开水,多吃水果、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运动强度要适中,运动量应循序渐进。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饱饭后不宜运动。

  立冬后养生应该注意什么

  立冬后,很多地区就慢慢的开始了天气寒冷的冬天了,很多人在冬天都会吃一些补充气血的高热量食物来补充自己的热量以便顺利的度过寒冬,那么,立冬养生应该注意什么呢?

  1、多"点"水: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冬季一般每日补水应多于2000~3000毫升。

  2、出"点"汗: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3、防"点"病: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4、调"点"神: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最好方法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5、早"点"睡:“冬天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6、进"点"补:冬季养生要科学进补。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狗肉、鸡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冬令进补时,为使胃肠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选用红枣炖牛肉、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以调整脾胃功能。

  7、护"点"脚:冬季健脚即健身。天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增进血液循环。

  冬天的主气是寒,寒性凝滞会使血液循环不畅,同时寒邪易伤阳气,人体没有阳气温煦,气血循环不足,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因此我们内综科杨丽芳主任浅谈经络穴位按摩养生法:

  “特区一:腹脐

  功效: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位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保健的“要塞”,而且在中医的范畴,腹部中央的肚脐被称为是“神阙”。经常对腹脐部位进行简单的按揉来刺激,可以起到明显的调理身体的作用,可以达到安神宁心,舒肝利胆,益肺固肾,通利三焦甚至防病健体。

  揉腹还对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同时保持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

  对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锻炼和运动的人来说,杨丽芳主任建议是最好养成在闲暇的时间或者散步的时候采取双手掌交替拍打中下腹部的方式,频率保持在一秒钟一次,持续20分钟,这样可以明显的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区二:耳部

  功效:预防耳部冻疮,帮助养肾。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生延年的作用。

  保健方法:提拉耳垂。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手摩耳轮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  将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夹捏住耳廓的尖端,然后向上进行提揪、揉、捏、摩擦等操作,次数约为15至20次即可。达到局部发热发红即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镇静、止痛、清脑明目以及退热等功效。

  特区三:前胸

  功效:增强心肺功能。

  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调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擦摸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对着胸部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

  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心肺功能。

  养生保健是一个永恒而广泛的话题,不但古代人讲养生保健,现代人也讲养生保健,不但中医、道教讲养生,平常人也讲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指的是以生命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调理饮食,修练体形,调养精神等方法,提高素质,防治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养生更是其中的瑰宝。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而选择中医养生保健的人更是多不胜数。中医养生讲究预防疾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养生保健的关键之处。如今中医养生不仅受到国人喜爱,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你一定也很想知道更多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那就走进杨丽芳主任的中医养生专区,这里为你准备了许多中医养生知识以及方法,让你颐养生命,增强体质!我们内综科杨丽芳主任浅谈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谈到养生,大家都知道,中医最具有特长,因为中医养生方法最行之有效!”杨丽芳主任微笑的说。

  所以,养生就是要使自己的活动主动顺应、适应自然,做到“与天地如一”,以保持“生气不竭”,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冬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杨丽芳主任认为,严冬腊月,天寒地冻,万物蛰藏,冬眠休息。人亦宜应其气而周密腠理,保养精气,使外不伤于寒邪,内不伤及肾精,则来春就会少病或不病。否则,“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可见,凡是立春前后容易发病的,多与其冬季失于保养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需要说的是,冬季晨练,究竟是早起好,还是迟些好?对此历来争议较大。但从中医“顺适”四时阴阳的养生观来看,晨练也应分季节,春夏秋冬各不同。人应顺适春夏秋冬的生长收藏规律,在晨练上春夏可早,秋冬宜迟,才是合理的。

  中医认为,冬属水,气通肾。而肾主骨、生髓,冬季不仅容易伤于寒邪,而致筋骨疼痛,腰腿不便等痹症的发生,而且还常因“水克火”的关系,损伤心阳。因此,心阳本已不足的人,如有心肌梗塞的病人,在隆冬,即小寒、大寒时节,最易犯病,甚至猝死。故应特别引起重视。

  至于药食调养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传统习惯。冬季为藏蛰之令,此时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可以增强肾脏藏精的作用。肾气、肾精充足旺盛,则体力自然充沛,抗病能力自会增强,来春也就不会或少生温热性疾病。而且冬气进补,还可以起到年少者促进生长发育,年长者益寿强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总的来说,天地自然,四时阴阳,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其规律是最公正、最无情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顺适”之,遵循之,否则,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生产生活是如此,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杨丽芳主任说“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最后杨丽芳主任总结的养生法则:

  养生保健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副健康有活力的体魄,无论对年轻人或是长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有了健壮的体质,我们才能不断追逐梦想!所以,从现在开始,一起来通过养生保健为健康加倍!

  【作者简介】杨丽芳,女,中医肿瘤学硕士,主任医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山西省中青年中医领军人才,师从山西省名医肿瘤学专家王唏星老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首席肿瘤学专家李佩文老师名下,专门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研究,擅长治疗肿瘤及其相关并发症。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结合放化疗减毒增效、中医药抗肿瘤复发、转移以及中医药提高晚期肿瘤的生活质量,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论文6篇,参编论著2部。

   网上预约 杨丽芳(方便快捷)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四、六上午

  出诊地点: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楼二层内综科

  咨询电话:0351-8614026, 0351-861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