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肛肠二科 王文军
1、中药口服 中药汤剂是临床常用的口服剂型,因此对其煎法和服法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保证药效。中药的服法只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轻不良反应为原则来决定服用时间、温度和剂量、饮食禁忌。煎药最好用具以砂锅、瓦罐,一般选用自来水,先用冷水浸泡30~60min,煎药2~3次,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3次服用,服药期间少食生冷不易消化食品,禁用酒类、辛辣腥臭油腻食物、忌茶和萝卜。通常中药汤剂宜温热饭后30min服用,1剂/d,2次/d,并密切观察服药前后腹痛、腹泻性质的改变情况 。
2、 中药保留灌肠法 本病好发于直肠和远端结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其优点是无消化道刺激等毒副作用,药物高浓度作用于病灶,直达病所;同时肠壁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比内服药快,效果直接,可促进消化、止痛、止血,对溃疡面愈合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且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灌肠时强调患者体位和时间, 肛管插入深度约10~15cm。直肠取左侧卧位一俯卧位一仰卧位,乙状结肠取臂部抬高10cm,左侧卧位;全结肠取臂部抬高10cm左右,左侧卧位、俯卧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每个体位维持10~15min,要求患者严格遵从遗嘱, 灌肠时采取正确的位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使药物同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以维持灌肠药物的浓度及肠黏膜细胞内药物的浓度,使药物利用度达到最大。通过渗透性扩散达到止血生肌、调节肠道功能、修复病损之目的。灌肠液的温度为40℃与患者肠腔内的温度一致,有利于药液的保留与吸收,灌肠液必须在患者肠道内保留 2h才能达到药疗效果。
3、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用中药煎煮取汁泡脚的一种保健治疗方法,是我国传统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足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足底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应的反射区,运用不同的方法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经临床研究发现中药足浴配合足底按摩足部反射区,能使降结肠、直肠的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使肠蠕动增加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有助于排便。
4、 隔姜灸 溃疡性结肠炎属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大便稀塘、腹痛,可取穴神阙、天抠、中脘上置厚度为3~4片鲜姜片并用三棱针扎几个小孔,姜片上放置艾绒用微波灸。生姜辛温、偏于发散,既能温通经络、又能直达病所。艾叶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燃烧时可以散发出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的开通人体经络,加速人体气血循环,是寒凝得散、气血通调。故此方法具有理肠止泻、健脾和胃、止痛、调理阴阳等作用。但在使用隔艾灸时要随时观察询问患者,避免烫伤,如果患者感觉太烫,不能忍受时可以随时调整。
5、 辨证膳食指导 中医食疗素有“药食同源”,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根据患者不同的症型给予不同的饮食指导。清热利湿者可食用山药、冬瓜等;气滞血瘀型患者忌食生冷酸涩、辛辣刺激之品,以免阻碍气血运行,可食用海带、藕等气血化瘀之品;脾虚者易食健脾除湿之品,可食山药连肉粥;肝肾不足者忌食耗气损津、肥甘厚腻之品,可食用鸽子蛋、板栗、枸杞子等强肝补肾之品;食疗方可采用当归乌鸡汤。
6、 调畅情志 中医强调七情治病,俗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临床医学已证实:发怒或忧伤时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由于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认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高。因此心理状态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向其介绍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转归,让患者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其焦虑心理,教会患者应用情感相胜法、移情法、陶冶法等舒缓抑郁、焦虑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作者简介】王文军,住院医师、医学硕士,全国高等教育肛肠专业委员会理事。
专业擅长:
1、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术方法及中药外用和内服的方法治疗肛肠科常见病;
2、用中医传统方法治疗各种功能性便秘,如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慢传输性便秘和出口梗阻性便秘等;
3、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周六下午
出诊地点: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楼七层肛肠科
咨询电话:0351-8618565, 0351-8618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