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报 :“老实做事,一切都会顺利”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青年报      作者:孙茹 李娜

  赵学义 男,1970年出生,副主任医师,现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皮肤科周围血管病科副主任、山西省中医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秘书、山西省中医皮肤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曾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8篇,主编《皮肤病学》,参编《中医外科学》等五部著作;曾经获得省科协“健康传媒奖”,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秀医师、优秀带教老师、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擅长诊治痤疮、湿疹、银屑病、荨麻疹等各种常见疑难皮肤病以及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周围血管疾病。

  总有学生问赵学义:“该读什么书?怎么读?”“这都是没有读书的人,读书人,只要开始读,读着读着就会知道自己缺乏什么,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书。不要老是想听别人传授经验,多读书,自然就知道了。”

  细细品味,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中医的学习,好像也适用于世间万般学问。

  刻苦学习得所愿

  赵学义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排行老三,他的父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后,回到家乡临汾行医。当时,医生及家属全部住在医院宿舍,赵学义可以说是在医院长大的,每天都在学校和医院两点之间奔波。他很小的时候就已认定自己以后只会从事两种职业:老师或者医生。

  高考报志愿时,赵学义决定报考医学院校。父亲虽然从事的是西医,对中医却非常推崇,在他的建议下,赵学义考上了山西中医学院。他学习非常刻苦,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条文背得滚瓜烂熟,方剂书后面的汤头歌诀也了然于胸。那时,除了上课、吃饭,他都窝在教室里看书,以教科书为主,再涉猎其他医家著作,如金元四大家、清代医家王清任等的论著。

  1994年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赵学义留在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春风得意马蹄疾,当时的赵学义自认背了一肚子书,可以当一名好医生了,有时甚至连老师的方子都想改一改。“当时缺乏临床经验,看似背得滚瓜烂熟,但其实对中医经典还是似懂非懂。”赵学义告诉记者。

  痴迷中医经典

  留在医院后,赵学义进入皮肤科工作。“对于皮肤科而言,中医经典比如伤寒、金匮没有可供参考的药方,不知道中医经典对临床有何作用,所以对经典著作重视不足。”

  一个偶然的契机促使赵学义重新翻开了伤寒论。有一次临近开学时,赵学义儿子的数学老师生病了,一家人便上门探望。闲聊时,他发现老师怕风,一个假期没有出门,出虚汗、不想吃饭、咳嗽、浑身乏力,正是《伤寒论》中典型的桂枝加厚朴汤症候。于是,他按照原方,连剂量也没有更改,开了三服药。一服汤药下肚后,老师浑身清爽、症状消失、胃口大开。

  之前,赵学义在网上看中医大家郝万山讲解《伤寒论》,听了两节课,无意中记住了这种方子,没想到还能用到临床上。这个偶然的成功例子,激发了赵学义学习中医经典的乐趣。 他买了一本小册子,包含《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三本,一有时间就翻看。最初,他看不懂,字面意思也是似懂非懂,无法和临床结合,有些泄气;之后,他转移方向,重新听郝万山讲解《伤寒论》、胡希恕讲伤寒和金匮、黄煌讲经方的使用,逐渐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

  至此,每天早晨5点,他准时起床,下楼至小花园里读两小时书,夏天天早亮了,冬天路灯还没灭,正是读书好时节。可巧的是,那个时间段,他从未遇到过下雨;到了冬天,他穿得很厚实、戴上口罩手套,也不管风雪是否肆虐。

  为什么要到花园读书,在家里不可以吗?赵学义回答:“外面空气清新,在家脑袋是蒙的。”这么多年,他把那三本经典读了二十多遍,从最初几个月读一遍,到现在几天读一遍,越读越快,领悟也越来越深。

  研习古方为今用

  赵学义读书,有自己的境界,顺着“不明义”、“明义”、“和临床结合”,最后的目的是“和专科结合”。现在,他已经成功地把中医经典之精华应用到了内科杂病的治疗中。

  他的老家有一位亲戚病了,高烧不退,不想吃饭、乏力、怕冷,入住当地医院治疗。患者服用退烧药后,体温很快下降,药效过后,又很快复发,如此反复高烧。当地医院用尽办法也无法使其病情好转,一家人决定来太原找赵学义。“亲戚朋友们不会管你是哪个科的,生病后,就认定你了。所以,当初读中医经典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了给亲戚朋友们治病。”

  了解患者病情后,赵学义分析为少阳证,且病人怕风,表症未解,多次服用退烧药后汗出,应用小柴胡汤合并桂枝汤。喝下第一服药后,患者体温从39摄氏度降到38摄氏度,胃口大开,一天吃了六顿饭;服用五服药后,药到病除……

  赵学义告诉记者:“现在,我治疗内科杂病时思路很清晰,可是,要将经典和皮肤科相结合,仍旧有点不顺利。”  前段时间,赵学义接诊了一位荨麻疹病人,一旦遇冷遇风,荨麻疹即起,用越婢加术汤后,症状明显减轻。但是数日后,同样的方剂作用于同样病机的其他病人,却没有作用。

  “如何在皮肤科的治疗中运用中医经典,这是我的目标。”赵学义说。

  没有丝毫怨言

  赵学义口齿清晰,说话时喜欢加入手势,强调自己的意思,和他交流,病人不会会错意。“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医生开错药,而是病人用错药———听错了,或者没有严格遵循医嘱。比如说,医生说戒掉辛辣腥膻,病人答应得好;再问,你知道什么是辛辣腥膻吗?哦,不知道……”所以,赵学义和病人沟通前,总会提醒他们:“你如果哪里不明白,一定要打断我。”

  为人处事上,父母亲对赵学义影响很大,父亲医德高尚,只要有需要,还会亲自带着病人来太原行医;他开始工作后,母亲还专门叮嘱他:“对病人说话好一点,不要‘磕打’人家,给人家搬个凳子……”所以,他总是很有耐心,如果发现病人有点迷糊,还会要求病人将自己的嘱咐重述一遍,一定会给病人讲到位。

  为了做到服务细致,他总是不能正常下班,但是他却丝毫没有怨言,甚至觉得幸福和满足。“人活一辈子,不要老想着谋利益,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切都会顺利。”赵学义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