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之《金匮要略》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贾跃进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既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更具有临床学科的性质。学习《金匮要略》,对于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诊治疑难杂病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古典医籍。
一、《金匮要略》的学术地位
(一)垂范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用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样式。据仲景原序所载,东汉末年,我国医学界尚盛行着一种巫医模式,即认为人类之疾病,乃鬼神所作,故“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运用祷告鬼神驱病者在民间不少见。而“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之士则不多。针对这种状况,仲景明确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这是根据《内经》理论,强调人类是天地孕生的万类生命的一种最高形态,与鬼神无关,所以‘‘厥身已毙”,则“神明消灭”。那么人类何以会生病?《金匮要略》首篇指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其一、二啊条皆是指天地问自然发生的“风邪”(泛指六淫),第三条则赅括了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等多种因素,其中“无犯王法”等已明显地将社会因素置于重要地位。这样.就把医学这一对象摆在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考察之中,完全排斥了巫医模式的干扰。他通过“至而不至,至而不去,未至而至,至而太过”即气候与节气不相适应的例证,揭示了当自然、社会环境处于对人类不利(太过或不及)时,应当“养慎”防病的原理,而既得病后,又不但治疗已病,而且应治疗未病,以达到完全健康之目的。这一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模式,虽是发挥《内经》理论而来,但已经落实到预防医学与治疗医学、康复医学的实践之中。固而较之《内经》更为明晰、实用,为现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提供了早期资料。
(二)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程式
辨证论治是中医进行诊疗的独特方法,而仲景是这一方法的独创者。在我国最早的医籍《内经》中虽已有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但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为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种实践活动,前后涵接,彼此贯通,体现了理法方药的一致性,而《内经》显然没有做到,以致在仲景以前,还是“医经”与“经方”分离的状态。从近年来在内蒙居延、甘肃武威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医学简牍来看,这些稍早于张仲景的文物也未能达到这一高度,所以说张仲景才是辨证论治的首创者。
辨证论治的实施,首先,必须确定辨证范围,这就是中医的病名,如以腹满为主,即腹满病,应在腹满的范围内进行辨证,所以中医的病名是为着限定辨证范围而设立的,是同类证候的共性概括。然后,依据若干症候所组成的主证,参合脉象进行“审证求因”——即确立病位、病性、病势等。这就须充分运用《内经》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包括气血、津液等理论进行整体的病因病机分析。然后才能进入“审因论治”的阶段。所谓“审因论治”,即首先根据辨证所得,确立治疗原则与方法,再依法遣药组方,使得证与方相对,这样便可有的放矢,矢的相应,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然后再转入下一轮的辨证论治。所以辨证论治是着眼于病人整体调节的动态过程,它的优势在于不问断地进行调整,使病人自身的抗病能力逐步得到释放.机体的病理状态逐步得到纠正,直至病人身心完全康复为止。
《金匮要略》是论述杂病的专书,因其病理的复杂性,故辨证的具体方法亦极为丰富.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命名,是总领其核心而言,究其实质,凡与之相关的气血津液、三焦等辨证方法无不赅备,成为后世各家不断发挥补充各种辨证方法的泉源。直至今日,辨证论治仍是中医的主要特色与优势所在。历代对仲景这一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医宗金鉴》云:“先自张机书起,盖以前之书,皆有法无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方法格式,始有法有方,诚医宗之正派,启万世之法程,实医门之圣书也。”朱丹溪誉之日:“圆机活法。《内经》见举,与经意合者,仲景书也。”又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焉。”林亿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指出“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说明中医疗效的关键在于辨证与论治必须相应,理法方药必须高度一致。这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扬中医特色和优势应十分注意的问题。
(三)规范了组方法则,是方剂学的鼻祖
《金匮要略》载方260余首,其方立法严谨,组合有序,既重视单味药原有的主治功能,更注意药物配伍后所产生的协同作用,使之成为切合病情的“有制之师”。如麻黄汤原为发汗峻剂,经加白术一味,则成为通阳达表.微汗祛湿的良方;桂枝汤为治太阳中风的表剂,重加桂枝则成为治疗奔豚气病的桂枝加桂汤。又如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三个方剂皆由姜、夏二昧组成,由于剂量比例有别(小半夏汤以半夏为君生姜半夏汤则以生姜汁为君),炮制方法不同(如生姜汁与干姜)、剂型不同(汤或散),三方的主治则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其组合之精妙。
在药剂方面,除汤剂外,丸、散、酒剂及导药、坐药、薰、洗、搐鼻等靡不皆备,达10余种之多,成为后世药剂发展的先声。
《金匮》对汤剂的煎煮方法,服药方法都很重视,记载颇详.其煎煮方法有先煎、后下、分煎,去滓再煎,冲服等,甚至煎药的用水亦各有所异,如清水,甘澜水、浆水、泉水、醋水合煎、水酒合煎等。在服药方法上,有日再服,日三服及日夜连续多次服,一日不可再服等,皆依病情需要、体质强弱及药物毒性而定,有其科学合理性。
由于仲景方皆与病机相应.组合严谨有序,体现了某一治疗法度的运用,故后世常以一方即一法对待。中医治法虽多,但一般常以八法概言之,如麻桂等方之汗,瓜蒂汤之吐,承气之下,柴胡之和,理中之温,白虎之清,鳖甲煎丸之消,小建中汤与肾气丸之补。至于表里同治、寒热并用、消补兼施等各类复方则更多,前人谓“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其誉询不为过。故《金匮》成为历代立法制方的依据而为方书之祖。
二、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人体机能活动的异常也必然以脏腑经络为主,因而也是病理变化的基础。仲景在《金匮要略》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名篇,意在指出杂病当以脏腑经络作为基本理论,这是《金匮》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同出于仲景之手,原为一书,为何前者用三阳三阴(后人多称六经)辨证,后者用脏腑经络辨证?这是因为杂病和伤寒有着显著的不同,杂病多呈慢性过程,临床常以几个典型的脏腑经络见证为主,变化不如伤寒迅速,因而病位较易于界定。实践证明,运用脏腑经络辨证,确能较准确地辨明杂病的性质与部位.并有效地指导治疗。
脏腑和经络是相通的两个不同系统,在生理上,脏腑主持着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尤其是五脏,处于核心地位。经络则主要是运行气血,并把脏腑和皮、肉、筋、骨等各部组织沟通为一个整体,其中经为主干,络为分支.因而在病理上,既要求有明确的区分,又必须注意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影响。《金匮》首篇提出“问日: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日: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日: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这里所谓阳病,是概括经络所系的躯体病而言,所谓阴病,则是脏腑本身的病证。这是从病位上对杂病诊断的最基本要求。但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具体脏腑与经络,以及营卫气血等不同层次及虚实属性等。例如中风病《金匮》具体指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将中风的病人处于不同阶段分别落实到脏腑经络的部位上,从而有效地指导治疗。又如水气病,《金匮》既有心水、脾水、肝水、肾水、肺水等五脏辨证,又有气分、血分、水分等病理层次的划分。这些都应以脏腑经络的生理认识作基础,才能深入辨识。
从脏腑与经络的联系来看,其病理变化也有先后之分,篇名中“先后病”置于脏腑之后饶有深意,它提示着疾病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与病情的浅深层次,一般说来,外邪致病初期多偏于经络,随着病势发展而逐渐深入脏腑,符合《素问·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但杂病以内伤为主,病先发于脏腑者亦不少,如《金匮》所谓“肝着病”即肝脏气血瘀滞,。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尚易暂时消散,病久至“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即是后世所谓“久痛人络”之证,以辛通瘀络的旋复花汤,每可获效。这又是先病脏腑,后及经络的例子。因此,对疾病的变化与发展,无论从横向或纵向进行诊断,都离不开脏腑经络学说的指导。
杂病治疗方面,《金匮》尤为重视脏腑的特点.该书原则地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要求治病必须应各脏气的生理特性.以适合病人的饮食、药物、居处等助其正气,才能促其向愈。该书又说:“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这是说病邪深入脏腑,必然扰乱该脏的正常功能而形成某些病理产物(女口肺之痰浊,胃肠之宿食糟粕、心、肝、胞宫之瘀血,肾、膀胱之水湿等),则外来病邪势将与该脏的病理产物相搏为害,故必须一并攻除。这些原则,也是依据脏腑经络学说而制定的。
【作者简介】贾跃进,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脑病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余篇。30多年的临床实践,擅长中医药和非药物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并调理亚健康状态、尤其对头痛、眩晕、失眠、抑郁以及中风病、面瘫、颈肩腰腿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膏方调治亚健康、慢性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出诊时间:周一三四五上午,二下午
出诊地点: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楼二层治未病中心
咨询电话:13935162589,0351—8618368